胰臟癌被醫學界稱為「沉默的殺手」,這並非沒有原因。當患者開始出現明顯症狀時,疾病往往已經發展到晚期階段。因此,我們常看到胰臟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然而,了解胰臟癌的症狀、原因和病徵,對於提高早期發現的可能性至關重要。事實上,胰臟癌的預防與及早檢查對高風險族群尤為重要。此外,即使胰臟癌末期的存活率較低,但隨著醫學的進步,治療選擇也在不斷擴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胰臟癌如此難以早期發現,以及哪些症狀值得我們特別警惕。我們還會討論現有的檢查方法以及如何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來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文章目錄 (點擊跳轉到相關內容)
- 胰臟癌為何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 早期症狀不明顯的原因
- 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不要等到出現症狀再行動。早期檢查是對抗胰臟癌的關鍵。立即安排健康檢查,了解您的風險。
胰臟癌為何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胰臟癌之所以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關鍵在於當患者發現疾病時,通常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在香港,胰臟癌被視為隱形殺手,因為初期患者幾乎沒有明顯症狀。根據統計,高達80%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已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期,此時患者普遍存活率僅為3至6個月。此外,即使15%有機會開刀的病患,仍有80%的人術後會復發。
胰臟的位置
胰臟位於腹腔深處,呈灰紅色、細長,橫臥於腹後壁和胃後方。重約90克,外披結締組織。胰頭位於十二指腸彎內,胰體占據大部,胰尾延伸到脾。因為它「躲藏」在胃後面,且有幾條主要血管在附近環繞,使得檢查變得困難。
胰臟的功能
胰臟在人體內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具有雙重功能:
功能類型 | 詳情 |
---|---|
外分泌功能 | 每天製造約1200~1500c.c.的胰液,含有多種消化酶,經由胰管送至十二指腸,幫助分解類固醇、蛋白質和脂肪。 |
內分泌功能 | 分泌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調控血糖水平。 |
因此,胰臟一旦出現問題,會對身體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包括消化系統和血糖調節的異常。
早期症狀不明顯的原因
胰臟癌在早期階段幾乎沒有明顯症狀,這主要是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深處,當腫瘤較小時,不會對周圍組織產生明顯壓迫。此外,胰臟癌的成因至今還不能很確定,但一般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胰臟炎、抽煙、酗酒和胰臟癌家族史等。
值得注意的是,單憑臨床腹部檢查很難在早期檢測到病情。一般的腹部超聲波檢查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需以磁振造影(MRI)或電腦掃描才能一窺胰臟的全貌。這也是為什麼胰臟癌被稱為「隱形殺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臟癌的常見症狀與病徵
早期識別胰臟癌的症狀對於提高生存機會至關重要,但由於症狀常不明顯或與其他疾病相似,診斷往往滯後。以下是胰臟癌最常見的五種症狀與病徵,了解這些警訊有助於及早就醫。
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主要包括:
- 60歲以上年長者
- 糖尿病患者,特別是50歲後新診斷者
- 有家族遺傳史,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兩位以上罹患胰臟癌者,風險增加18倍
- 慢性或遺傳性胰臟炎患者
高危人群應定期接受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然而,目前醫學界尚未有標準化的胰臟癌篩查程序,對一般人群進行例行性篩檢效益不大。如果發現上述症狀或屬於高危人群,建議及早就醫,與醫生討論適合的檢查方案。
胰臟癌確實是一個令人畏懼的「沉默殺手」,然而,通過了解其特性和風險因素,我們仍能採取積極措施面對這一挑戰。儘管目前診斷困難重重,但隨著醫學技術不斷進步,早期發現的可能性正在逐步提高。
FAQs
Q1. 胰臟癌為什麼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 胰臟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是因為它在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深處,小腫瘤不會對周圍組織造成明顯壓迫,導致大多數患者在診斷時已經處於晚期階段。
Q2. 胰臟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胰臟癌的常見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體重快速減輕、上腹部或背部疼痛、皮膚和眼白發黃(黃疸)、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以及糖尿病突然惡化或新發糖尿病。然而,這些症狀通常在疾病晚期才會出現。
Q3. 為什麼胰臟癌難以早期診斷?
- 胰臟癌難以早期診斷的原因包括:缺乏有效的篩檢工具、胰臟位置深藏使常規影像檢查難以發現早期腫瘤、症狀不明顯或與其他疾病相似導致患者延遲就醫,以及腫瘤擴散速度快。
Q4. 哪些人群屬於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
- 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60歲以上年長者、糖尿病患者(特別是50歲後新診斷者)、有胰臟癌家族史的人、慢性或遺傳性胰臟炎患者,以及長期吸煙者。這些高風險群體應考慮定期進行胰臟檢查。
Q5. 如何降低患胰臟癌的風險?
- 降低胰臟癌風險的方法包括:採取低脂肪和低糖飲食、多食用水果和蔬菜、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戒菸、限制飲酒、保持健康體重。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可以考慮進行基因檢測以評估風險。同時,高風險群體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参考文献
- 香港癌症基金會: 胰臟癌 https://www.cancer-fund.org/blog/pancreatic-canc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