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致命癌症症狀解密:及早發現等於救命【2025完整指南】

許多癌症如果能及早發現,存活率會大幅提高。以乳癌為例,第一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可高達99.3%。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各種癌症症狀,掌握及早發現的關鍵。本指南將為您詳細解析香港十大致命癌症的警示信號,幫助您及早識別潛在的健康威脅。

在香港,癌症已成為最致命的疾病,2020年造成14,805人死亡,佔全港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事實上,2021年香港新增癌症病例達38,462宗,其中肺癌、大腸癌和乳癌位居前三位。

然而,許多癌症如果能及早發現,存活率會大幅提高。以乳癌為例,第一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可高達99.3%。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各種癌症症狀,掌握及早發現的關鍵。本指南將為您詳細解析香港十大致命癌症的警示信號,幫助您及早識別潛在的健康威脅。


文章目錄 (點擊跳轉到相關內容)

  • 肺癌:香港頭號癌症殺手
  • 大腸癌:常被忽視的腸道變化
  • 肝癌:沉默的肝臟威脅
  • 乳癌:不只是女性的威脅
  • 前列腺癌:中年男性需警惕的惡性腫瘤
  • 胃癌:飲食習慣與胃部健康
  • 胰臟癌:診斷困難的致命威脅
  • 鼻咽癌:香港特有的高發癌症
  • FAQs

香港癌症現況:2025年最新統計數據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2022年本港共錄得35,373宗新增癌症個案,平均每日有97人確診癌症。相比2021年,癌症新增個案按年下跌8.0%,減少了3,089宗。這些數據反映了香港癌症的現況,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香港十大致命癌症排名

2022年,香港致命性最高的癌症依次為肺癌(3,782宗,25.7%)、大腸癌(2,270宗,15.4%)及肝癌(1,412宗,9.6%)。這三種癌症合共佔全港癌症死亡總數的50.7%。而按發病率計算,兩性最常見的五種癌症則是肺癌(5,707宗,16.1%)、乳癌(5,208宗,14.7%)、大腸癌(5,190宗,14.7%)、前列腺癌(2,758宗,7.8%)及肝癌(1,612宗,4.6%)。這五種常見癌症個案數目佔2022年癌症新增個案總數的57.9%。

與此同時,男女兩性的癌症情況也存在差異。自2020年起,女性罹患癌症的人數超越了男性,兩性比例為每100名男性有105名女性患癌。2022年,男性癌症新增個案為17,239宗,女性則有18,134宗。

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趨勢

縱觀過去十年,香港癌症發病個案以每年約2.4%的比率增長。不過,在經調整人口年齡組成的因素後,男性整體癌症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在過去十年轉趨平穩,而女性整體癌症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則呈上升趨勢。

在死亡率方面,過去三十年間,男性和女性整體的癌症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具體而言,男性每年顯著下降2.3%,女性則每年下降1.1%。這一數據顯示香港醫療體系在對抗癌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整體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在過去二十年平穩上升,由2000年代初期的42%上升至近年的55%。

年齡與性別的癌症風險差異

癌症風險與年齡密切相關。2022年的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癌症發病於65歲或以上。確診癌症的年齡中位數為66歲,其中男性為69歲,女性為64歲。而在死亡個案中,男性及女性的年齡中位數均為72歲。

30至59歲的年齡組別中,女性的癌症發病率高於男性;然而,從60歲開始,男性的發病率則高於女性。根據2022年的癌症數字,在75歲前患癌症的機會,大約為每四名男性中有一位及每五名女性中有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癌症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相對罕見,2022年確診癌症的兒童及青少年(0-19歲)僅佔整體癌症的0.4%,全年共錄得141宗個案。

總的來說,隨著人口老化和增長,預計香港癌症的新增個案將會持續增加。因此,提高對癌症症狀的認識以及及早診斷治療,對降低癌症死亡率至關重要。


肺癌:香港頭號癌症殺手

Trinity Medical Centre_Lung Health_Lung Cancer_癌症

肺癌作為香港最致命的惡性腫瘤,持續奪走無數生命。2022年,本港錄得5,707宗肺癌新症,佔癌症新增個案總數的16.1%。更令人擔憂的是,同年肺癌奪去3,782人性命,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5.7%,成為無可爭議的癌症頭號殺手。

早期肺癌的隱匿症狀

肺癌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原因在於其早期症狀往往難以察覺。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甚至沒有明顯病徵,這主要因為肺部內缺乏末端神經,使得癌細胞能夠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悄悄增生。

然而,仍有一些細微跡象值得警惕:

症狀 描述
持續性咳嗽 尤其是超過兩週仍未見好轉的咳嗽。
聲音變化 無明顯原因的聲音嘶啞或變化。
胸部不適 咳嗽或深呼吸時的輕微疼痛。
輕微氣喘 原本正常活動如今會感到呼吸急促。
食慾不振 以及無明顯原因的體重下降。

這些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普通感冒或其他輕微呼吸道疾病,導致許多患者錯過早期診斷的黃金時機。根據數據,只有約15%的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屬於第一期,這使得治療更加困難。

晚期肺癌的明顯警號

隨著病情發展,肺癌症狀會變得更加明顯。晚期肺癌患者常出現以下明顯警訊:

首先,咳嗽加劇且性質改變,如痰中帶血或鐵鏽色痰。其次,呼吸困難明顯加重,甚至在稍微活動後就氣喘吁吁。此外,胸痛會變得更為明顯,尤其在咳嗽或大笑時。

值得注意的是,當肺癌出現轉移時,還會出現其他部位的症狀。如果腫瘤擴散至骨骼,會引起骨痛,嚴重時甚至會壓迫脊椎神經導致雙腳麻痺。而腦轉移則可能引起頭痛、視野變化甚至手腳活動能力受限。腫瘤若擴散至肝臟,則可能出現右上腹脹痛。

肺癌診斷越晚,存活率便越低。數據顯示,第一期肺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72.4%,但到了第四期,這一數字驟降至只有7.8%。因此,及早發現及治療至關重要。

高危人群與風險因素

吸煙無疑是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研究表明,約90%的肺癌個案與吸煙有關,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出20倍。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人誤以為電子煙較為安全,但事實上它同樣會增加肺癌風險。

然而,非吸煙者亦不應掉以輕心。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士,患肺癌的機會比沒有吸入二手煙的人士高出兩倍多。同樣,長期暴露在以下環境中的人士亦屬高危:

首先,廚房環境中的油煙是一個被忽視的危險因素,每年暴露於廚房油煙環境超過144次,會使肺癌風險增加1.78倍。其次,工作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如接觸石棉、鎳、鉻、柴油廢氣等,亦會顯著提高患肺癌風險。此外,家族遺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直系親屬曾患肺癌,風險會相應增加。

總的來說,肺癌雖然致命,但通過戒煙、避免吸入二手煙、減少接觸有害物質、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高危人士定期進行檢查,我們可以有效降低患肺癌的風險,及早發現病情。全仁醫務中心的下午肺部健康檢查 (低放射劑量胸肺檢查)檢查提供先進、安全的早期篩查方案,通過創新的256-SLICE CT技術,以極低的輻射劑量獲取清晰的胸腔影像,幫助醫生及時發現潛在的肺部異常,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性。立即預約,主動守護您的肺部健康!

香港十大致命癌症症狀解密:及早發現等於救命【2025完整指南】

【9週年優惠】下午肺部健康檢查

通過創新的256-SLICE CT技術,我們提供低放射劑量的胸肺檢查,幫助您早期發現潛在的肺部異常,提高早期診斷的準確性。

  • • 低放射劑量胸腔檢查
  • • 清晰的胸腔CT影像
  • • 更早期發現肺癌

立即預約


大腸癌:常被忽視的腸道變化

Trinity Medical Centre_Colon Health_大腸癌 Colon Cancer_癌症

大腸癌是香港第三位最常見的癌症,也是第二大癌症殺手。2022年,本港錄得5,190宗大腸癌新症,佔癌症新增個案總數的14.7%。同年,大腸癌奪去2,270人性命,佔癌症死亡總數15.4%。然而,如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大腸癌是可以根治的,第一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高達95.7%。因此,認識大腸癌的早期徵兆至關重要。

排便習慣改變的警訊

許多大腸癌患者最先注意到的是排便習慣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

症狀 描述
持續性便秘或腹瀉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並持續超過兩週,例如原本便秘變成腹瀉,或腹瀉變成便秘。
糞便形狀改變 糞便變得幼條狀,如鉛筆般細。
排便不完全感 大便後仍有便意。
排便次數異常 例如三天上一次廁所變成一天三次,或一天三次變成三天一次。
糞便性質變化 大便帶血、呈黑色或帶有大量粘液。

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為普通的消化問題,如腸躁症或痔瘡,導致延誤就醫。儘管痔瘡和大腸癌部分病徵相似,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因此,一旦發現排便習慣有明顯改變,應及時就醫檢查。

腹部不適與疼痛模式

大腸癌引起的腹部不適有特定模式,包括:

首先,腹痛位置可能不固定,但隨著病情發展,疼痛位置會變得更加固定。其次,疼痛性質多為絞痛或持續性疼痛,常在排氣或排便後有所緩解,但會反覆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當腫瘤侵犯至腸壁外或已造成部分腸阻塞時,腹痛會變得更為明顯。此外,腹脹感和飽脹感也是常見症狀。伴隨這些腹部不適,患者可能還會出現以下全身症狀:

  •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
  • 持續疲倦和虛弱。
  • 貧血症狀:手腳冰冷、頭暈、面色蒼白。

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主要與生活習慣和遺傳因素有關:

不良生活習慣是大腸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飲食中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此外,以下人群也屬於大腸癌高危人群:

首先,年齡因素十分重要,50歲或以上人士患大腸癌風險顯著增加。其次,遺傳因素不容忽視,帶有遺傳性腸病的人士(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的人,患大腸癌風險增加2-3倍。腸道炎症也是重要因素,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的人士,以及過往有大腸瘜肉的人士,患大腸癌風險較高。

總而言之,大腸癌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因此,香港衞生署建議,年滿50歲的市民應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肝癌:沉默的肝臟威脅

Trinity Medical Centre_Liver Health_ Liver Cancer_肝癌_癌症

肝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在發現時已經到了中晚期。在香港,肝癌是排名第三的致命癌症,2022年奪去1,412人性命,佔癌症死亡總數的9.6%。同年,香港錄得1,612宗新增肝癌個案,佔癌症新增個案總數的4.6%。男性患肝癌的比例明顯較高,2022年男女比例約為2.7比1。

肝癌早期症狀與識別

肝臟是一個神奇的器官,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正常運作。因此,早期肝癌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初期患者可能會出現:

症狀 描述
疲倦和虛弱 無明顯原因的持續性疲勞。
食慾不振 對食物失去興趣,進食量減少。
體重無故下降 未進行節食或增加運動的情況下體重明顯減輕。
輕微上腹部不適 上腹部有輕微的不適或疼痛。

這些症狀極易被忽視或誤認為普通疲勞。根據資料顯示,約60%的初期肝癌患者症狀不明顯,這也是肝癌診斷困難的主要原因。

肝癌晚期表現

隨著腫瘤增大,症狀會變得更為明顯。晚期肝癌患者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

首先,上腹部出現明顯疼痛或硬塊,且右肩也可能疼痛,這是因為肝臟腫大刺激到橫隔膜神經。其次,患者會出現黃疸現象,皮膚和眼白呈黃色,皮膚痕癢,小便呈茶色,大便呈淺灰色。

此外,晚期患者還可能出現腹水(腹部積水)、下肢水腫以及嚴重的消化問題。更嚴重的症狀包括肝性腦病變(肝昏迷),表現為手抖、思緒混亂、嗜睡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吐血或急性腹痛,這是由於肝癌破裂出血所致。

乙型肝炎與肝癌關係

乙型肝炎與肝癌的關係極為密切。據統計,香港約80%的肝癌患者都是乙型肝炎病毒帶菌者。全港約有10%的人口是乙肝病毒帶菌者或曾感染乙型肝炎。

乙肝患者若沒有適當治療,約15至40%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具體來說,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患肝癌的機會比非攜帶者高出約100倍。而在長期帶病毒者中,約四分之一的人會演變成肝硬化,進而導致肝癌。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乙肝抗病毒治療能有效降低肝癌發病率。在55至64歲的男性中,接受治療者肝癌發病率減少達24%,女性則減少8.5%。因此,乙肝患者應定期覆診及進行檢查,包括肝功能、甲胎蛋白及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早察覺肝臟變化。

香港十大致命癌症症狀解密:及早發現等於救命【2025完整指南】

下午肝臟超聲波健康檢查

提供全面的肝臟評估,包括專業的超聲波掃描、血液檢驗和肝功能測試,能有效檢測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常見肝病。

  • • 血液分析與肝功能檢測
  • • 肝癌指標篩檢
  • • 肝臟超聲波檢查

立即預約


乳癌:不只是女性的威脅

Trinity Medical Centre_Breast Health_ Breast Cancer_乳癌_癌症

乳癌常被視為女性疾病,但實際上它同樣威脅男性健康。在香港,2022年女性乳癌佔女性癌症新症的28.6%,導致792名女性死亡。而每13位女性中就有1位有機會患上乳癌,若計入原位癌,這個比例升至每11人就有1位。值得注意的是,男性也會罹患乳癌,只是發生率僅為女性的百分之一。

乳房變化的自我檢查方法

定期自我檢查是及早發現乳癌的關鍵。20歲以上女性應每月進行自我檢查,未停經者選在月經後第7至10天,停經者在每月固定日期檢查。檢查分三步驟:

首先,觀察:站在鏡前舉手過頭,檢視乳房形狀、大小是否對稱,皮膚有無凹陷或變色;乳頭有無凹陷、結焦或分泌物。

其次,觸檢:可在淋浴或平躺時進行,用三隻手指指腹以環狀方式檢查整個乳房,包括腋下位置,並輕擠乳頭看有無異常分泌物。

最後,比較:留意左右乳房是否有差異,以及與之前狀況相比是否有變化。

男性乳癌的特殊表現

男性乳癌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女性不盡相同。最常見症狀是乳暈下腫塊,而乳頭凹陷、分泌物或潰瘍也不少見。此外,男性還可能出現乳頭皮膚脫屑或紅疹,以及腋下淋巴結腫大。

男性乳癌患者通常年齡較高,大多在60至70歲之間。在病理特徵上,超過90%的男性乳癌是荷爾蒙受體陽性,比例比女性更高。不過,由於男性對乳癌警覺性低,確診時多已屬晚期,存活率因此較女性低。

家族遺傳與基因檢測

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與乳癌關係密切。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人,患乳癌機會高達80%,患卵巢癌機會約50%。而BRCA2突變者,不僅女性有50%機會患乳癌,還可遺傳給男性後代。

醫生通常不會隨便建議進行乳癌基因測試,只有在有強家族史時才會考慮,如三位或以上家族成員患乳癌或卵巢癌,或家族中有男性患乳癌。如果確診有基因突變,可採取預防性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密切監測或考慮手術切除。

香港十大致命癌症症狀解密:及早發現等於救命【2025完整指南】

【9週年優惠】婦科專項造影檢查 (乳房造影) (婦科檢查)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女性因工作繁忙而忽視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但乳癌和子宮頸癌等婦科疾病的發病率卻在逐年上升。及早發現和預防勝於治療。

  • • 乳房造影
  • • 超聲波檢查
  • • 子宮頸抹片檢查

立即預約


前列腺癌:中年男性需警惕的惡性腫瘤

Trinity Medical Centre_ Prostate Health_ Prostate Cancer_前列腺癌_癌症

前列腺癌作為香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近年發病率呈急速上升趨勢。根據最新數據,2022年前列腺癌新症錄得2,758宗,佔男性癌症新症總數的16.0%,從2012年至2022年間,病例累積增幅更高達69%。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已成為本港男性致命癌症的第四位,2022年奪去519名男性性命。

排尿問題與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一種生長緩慢的癌症,患者體內腫瘤可能存在多年而不被察覺。初期通常沒有明顯徵狀,但隨著腫瘤增大或開始轉移,會出現一系列排尿相關問題:

症狀 描述
小便頻尿 尤其在晚間更為嚴重,需要頻繁起夜排尿。
排尿困難 久久不能排出尿液,感覺尿流變弱或中斷。
排尿時感到疼痛或灼熱感 排尿過程中伴隨疼痛或灼熱感。
尿液或精液帶血 尿液或精液中出現血絲或血塊。
排尿後仍有餘尿感 排尿後仍覺得膀胱內有尿液殘留。

這些症狀容易與一般前列腺增大混淆,因此醫生的專業診斷至關重要。當癌細胞擴散至骨骼時,患者還可能感到盆骨或脊骨痛楚、腳腫等症狀。

PSA檢測的重要性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測試是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篩查方法之一。PSA是由前列腺細胞製造的蛋白質,當前列腺出現問題時,血液中的PSA水平會上升。

一般而言,PSA指數低於4ng/mL屬正常範圍,若超過10ng/mL,患前列腺癌風險便大幅增加。然而,PSA測試並非百分百準確,若結果異常,醫生會建議進行進一步檢查。

香港泌尿外科協會建議55至77歲的男士應在了解檢查利弊後定期進行PSA檢測。而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士,則可提早於40歲開始定期檢查。

年齡與風險增加的關係

年齡是前列腺癌最主要的風險因素。數據顯示,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71歲,約60%的患者在65歲或以後才被診斷出患病。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顯著上升。

除年齡外,其他風險因素包括: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士(特別是直系親屬如父親、兄弟或兒子曾患病),患前列腺癌風險比一般人高2-3倍;肥胖人士;以及長期食用高脂肪食物的人士。

定期體檢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前列腺癌的關鍵。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均衡飲食,以及避免吸煙和飲酒,都有助減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香港十大致命癌症症狀解密:及早發現等於救命【2025完整指南】

泌尿系統健康檢查 (前列腺、膀胱及腎臟)

提供全面、精準的醫學篩檢,幫助您及早發現潛在健康隱患,透過專業的醫療科技和個人化的健康管理建議,讓您重拾健康自信。

  • • 血液分析與腎功能檢查
  • • 尿液常規評估
  • • 攝護腺、膀胱及腎臟超音波掃描

立即預約


胃癌:飲食習慣與胃部健康

Trinity Medical Centre_Stomach Health_ Stomach Cance_胃癌_癌症

胃癌在香港癌症致命排名中位居第六位。2022年,本港錄得1,272宗胃癌新症,佔癌症新增個案總數的3.6%。2023年,胃癌導致594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4.0%。男性患胃癌的機率比女性高,男女比例約為1.3比1。了解胃癌症狀及成因,能幫助我們及早發現並採取預防措施。

消化不良背後的危險信號

胃癌早期沒有特定症狀,許多患者只當成普通胃部不適而延誤診治。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半數患者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階段。以下症狀應提高警覺:

症狀 描述
持續性胃痛或胃脹 尤其是進食後加劇且藥物無法緩解。
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 持續數週未見改善的消化不良和食慾減退。
體重無故下降 短時間內明顯消瘦,未進行節食或增加運動。
疲倦乏力 可能是貧血的徵兆,感覺持續疲勞。
大便呈黑色 提示胃部可能出血,大便顏色變黑。

胃癌的風險因素

首先,年齡是主要風險因素,患胃癌風險隨年齡增長而提高,特別是50歲後。其次,性別也是重要因素,男性的發病率為女性的2倍。此外,不良飲食習慣顯著增加風險:

研究顯示,長期攝取高鹽和醃製食物的人,罹患胃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98倍。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後會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可能致癌。吸煙者罹患胃癌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出2.52倍。

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關係

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高達90%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這種細菌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染,人們因不小心吃下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感染後,部分人會發生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而胃癌則是最嚴重的併發症。

根據研究,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比無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5.6倍。而接受除菌治療可降低50%罹患胃癌風險。因此,若有胃部不適,應及早就醫檢查,高危人士應定期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


胰臟癌:診斷困難的致命威脅

Trinity Medical Centre_ Pancreatic Health_ Pancreatic Cancer _胰臟癌_癌症

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診斷時多數已屆晚期,治癒率極低。在香港,胰臟癌是第四位致命癌症,2021年奪去889人性命,佔因癌症而死亡總人數的5.9%。過去十年間,胰臟癌死亡人數急升75%,五年存活率僅約7%,令人憂慮。

胰臟癌的隱匿症狀

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胰臟癌確診通常已是晚期。初期可能出現以下徵兆:

症狀 描述
上腹部或背部持續疼痛 尤其躺臥時加劇,坐著前傾時較為緩解。
食慾不振、體重急降 癌細胞會削弱消化能力,造成短時間內顯著消瘦。
消化不良症狀 包括噁心、嘔吐和腸胃不適。
新發糖尿病 年過50歲突然出現血糖異常,可能是胰臟癌引起。

值得注意的是,當癌症進展到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現黃疸(眼白和皮膚泛黃)、皮膚痕癢、尿液顏色變深、糞便變淺色或有油性。此外,部分患者會出現血栓症狀,如腿部疼痛、腫脹、發紅等。

為何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

胰臟癌診斷困難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胰臟位於腹腔後方深處,被其他器官包圍,使得檢查變得困難。其次,早期幾乎無症狀,即使出現不適,也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腸胃問題。

常規檢查如腹部超音波往往受腸氣影響,難以看清胰臟全貌。即使使用電腦斷層,小於一公分的胰臟腫瘤也幾乎無法被察覺。內視鏡超音波(EUS)是目前解析度最高的檢查方式,能夠發現小於一公分的病灶,被視為胰臟癌的「最後一線檢查」。

高危人群篩查建議

以下人士被視為胰臟癌高危人群:

首先,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如BRCA1、BRCA2基因突變者,罹癌風險可高達一般人的30-40倍。其次,家族有胰臟癌史的人士,尤其是有兩位或以上一等親罹患胰臟癌者。此外,慢性胰臟炎患者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有胰臟囊腫的人士也屬高危。

高危人群應定期接受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然而,目前醫學界尚未有標準化的胰臟癌篩查程序,對一般人群進行例行性篩檢效益不大。如果發現上述症狀或屬於高危人群,建議及早就醫,與醫生討論適合的檢查方案。


鼻咽癌:香港特有的高發癌症

鼻咽癌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屬罕見癌症,但在香港及華南地區卻高發不已。這種「廣東癌」在本港十分普遍,2022年香港錄得705宗鼻咽癌新症,佔癌症新增個案總數的2.0%。更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成為20至44歲年輕男士的頭號癌症,與其他通常發生在較年長人士身上的癌症形成鮮明對比。

早期鼻咽癌的耳鼻喉症狀

鼻咽癌初期症狀十分隱晦,常被誤認為感冒或過敏性鼻炎。首先,頸部淋巴結腫大是最早出現的臨床表徵,約3至4成患者以此為首發症狀。其次,單側耳朵出現問題也是明顯警號,包括耳鳴、耳塞感及聽力下降。此外,鼻腔症狀如鼻塞、鼻涕倒流或帶血絲的鼻分泌物也需警惕。

值得關注的是,單側偏頭痛也可能是鼻咽癌的表現。根據數據,在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中,只有6.5%屬於第一期,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這大大影響治療成效。

鼻咽癌的獨特風險因素

鼻咽癌的致病因素複雜,但三大主因不可忽視。首先,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與鼻咽癌有密切關係,近90%的鼻咽癌患者都曾感染此病毒。其次,家族遺傳扮演重要角色,有鼻咽癌家族史者患病風險是一般人的4至19.2倍。再者,飲食習慣也有影響,長期食用高鹽醃製食品如鹹魚、鹹肉等會增加患鼻咽癌風險。

香港十大致命癌症症狀解密:及早發現等於救命【2025完整指南】

早期鼻咽癌綜合健康檢查

提供先進的篩檢方法,包括Take2 Prophecy檢測,以及全面的血液檢查和心血管評估,幫助及早發現潛在健康風險。

  • • Take2 Prophecy 早期鼻咽癌篩檢
  • • 血液全息及血脂檢測
  • • 甲狀腺評估與心臟功能評估

立即預約

癌症早期發現的關鍵策略

及早發現癌症能顯著提升治癒率及簡化治療程序。根據數據,大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達90%或以上,個別癌症如乳癌、前列腺癌及甲狀腺癌的早期患者存活超過五年的比例甚至與一般人近乎無異。

按年齡段的癌症篩查時間表

不同年齡段有特定的癌症篩查建議。首先,25至64歲曾有性接觸的婦女需每年接受子宮頸篩查,若連續兩次結果正常,可每隔3年檢查。此外,30至64歲婦女另可選擇每五年接受一次HPV檢測。

對於年齡介乎44至69歲的婦女,建議按照個人乳癌風險因素,每兩年接受乳房X光造影篩查。而50至75歲的人士應考慮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大腸鏡檢查,以預防大腸癌。

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則不分年齡,應每隔6至9個月進行腫瘤標記甲胎蛋白(AFP)血液測試及肝臟超聲波檢查。

家族史患者的特別注意事項

家族癌症史是重要的風險指標。研究顯示,有直系親屬罹患癌症的人士,患同類癌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至3倍。因此,專家建議這些人士應比一般人提早10年開始篩查。

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的家族通常具有三個特徵:多人多代患癌、同一人可能罹患多種癌症、發病年齡較輕。遺傳性癌症約佔癌症發病者中百分之五至十五。若家族中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不僅增加乳癌風險,還與卵巢癌、胰臟癌及攝護腺癌相關。

癌症篩查的公私營選擇

香港政府透過多項計劃提升癌症篩查服務。自2020年全面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截至2023年12月,超過426,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篩查出約33,100人確診大腸腺瘤及約2,900人確診大腸癌,當中約57%屬較早期階段(第二期或以下)。

醫院管理局自2012年推出「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病人經醫生臨床診斷為符合資格,可獲轉介至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放射診斷造影服務。新推出的「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也為合資格病人提供全面服務,包括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後續治理服務。

然而,公營醫療系統的癌症篩查計劃覆蓋範圍有限,多數癌症檢查並未納入公帑資助範圍。對於希望进行全面癌症風險評估的人士,私營醫療機構提供的專業癌症篩查計劃成為必要選擇。

香港十大致命癌症症狀解密:及早發現等於救命【2025完整指南】

【9週年優惠】全面癌症檢查套餐

採用先進的MRI和CT掃描技術,結合全面的腫瘤標記檢測,有效篩檢多種常見癌症,包括肝癌、肺癌、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鼻咽癌。

  • • MRI全身磁力共振掃描
  • • CT低放射劑量胸腔檢查
  • • 多種癌症指標篩檢

立即預約

結論

總的來說,癌症雖然可怕,但並非無法預防和治療。透過認識各種癌症的早期警示信號,我們能夠及早發現問題並尋求醫療協助。研究數據清楚顯示,大多數癌症在早期發現時的治癒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齡層和風險群組需要採取不同的篩查策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應該比一般人提早十年開始進行相關檢查。定期體檢不僅能及早發現問題,更能讓我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更清晰的認識。

最後,我們應該謹記:癌症預防和及早發現是每個人的責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進行相應年齡的癌症篩查,以及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號,都是降低癌症威脅的關鍵。只要我們積極採取行動,許多癌症都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療。


FAQs

Q1. 如何識別癌症的早期症狀?
癌症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但應留意以下變化:持續咳嗽或聲音嘶啞、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持續疲勞感、皮膚或乳房出現異常變化等。如有這些症狀持續超過兩週,應及時就醫檢查。

Q2. 香港最常見的癌症類型有哪些?
根據最新統計,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依次為肺癌、大腸癌、乳癌、前列腺癌和肝癌。其中肺癌是香港致命性最高的癌症,而乳癌則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類型。

Q3. 定期進行癌症篩查的重要性是什麼?
定期癌症篩查能夠及早發現癌症,大大提高治癒率。例如,早期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可達99.3%。建議50歲以上人士每1-2年進行大腸癌篩查,44-69歲女性每兩年進行乳房X光檢查。

Q4. 哪些人群屬於癌症高風險人群?
癌症高風險人群包括:有癌症家族史者、長期吸煙或飲酒者、慢性疾病患者(如乙型肝炎帶菌者)、長期接觸致癌物質者(如石棉)、以及50歲以上人士。這些人群應更頻繁地進行相關癌症篩查。

Q5. 如何降低患癌風險?
降低患癌風險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定期運動、戒煙限酒;避免接觸已知的致癌物質;接種相關疫苗(如HPV疫苗);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和癌症篩查;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少壓力。

參考文獻
  •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2023). 胃癌. 衛生署.
  • 香港胰臟癌中心. (2023). 胰臟癌檢查 | 胰臟癌症狀, 成因及治療. 香港胰臟癌中心.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3). 癌症網上資源中心 – 本地癌症 – 香港常見癌症.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 香港病毒性肝炎辦公室. (2023). 無聲殺手慢性乙肝可致肝癌.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署.
  •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3). 乳癌. 香港癌症基金會.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3). 胃癌.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 癌症基金會. (2023). 隱形殺手胰臟癌!留意症狀及早發現. 癌症基金會.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3). 香港癌症統計概覽.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 Take2Health. (2023). 中大研究二期研究. Take2Health.
  • 香港大學. (2023). 港大研究乙型肝炎治療. 香港大學.
  • 香港乳癌基金會. (2023). 乳癌媒體中心. 香港乳癌基金會.
  • 健康日報. (2023). 男性乳癌. 健康日報.
  • 癌症基金會. (2023). 乳房自我檢查. 癌症基金會.
  • 香港乳癌基金會. (2023). 媒體中心. 香港乳癌基金會.
  • 香港乳癌基金會. (2023). 乳癌遺傳因素. 香港乳癌基金會.
  • 香港乳癌基金會. (2023). 患者支援. 香港乳癌基金會.
  • 香港經濟日報. (2023). 胃癌. 香港經濟日報.
  • 香港胰臟癌中心. (2023). 幽門螺旋菌與胃癌. 香港胰臟癌中心.
  • 中大醫院. (2023). 胃癌. 中大醫院.
  •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2023). 鼻咽癌. 衛生署.
  • Take2Health. (2023). 鼻咽癌症狀. Take2Health.
  • 香港胰臟癌中心. (2023). 鼻咽癌. 香港胰臟癌中心.
  • 癌症基金會. (2023). 鼻咽癌. 癌症基金會.
  • 癌症資訊網. (2023). 鼻咽癌. 癌症資訊網.

9周年精選體檢 低至半價
預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