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香港第三大常見致命疾病,每年導致超過6,500人死亡。數據顯示,在2017至2020年間,香港有超過22,000名人士出現突發性心臟停頓,當中21,617患者死亡,僅有35名(4.2%)存活。
心臟病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許多人甚至在猝死前毫無徵兆。此外,過勞、壓力大、吸煙、酗酒或不健康飲食習慣等,均可能增加心臟猝死風險。而近年亦出現年輕化趨勢,即使是年輕人士,也不可掉以輕心。
本文將帶你了解哪些人士屬於猝死高危人士,以及應進行哪些的心臟檢查項目,協助及早發現和預防心臟相關問題。定期心臟檢查對能有效評估心臟健康狀況,降低風險。
甚麼是猝死?
猝死是指心臟突然停止泵血,令患者在非常短時間內(一般一小時內)失去意識並死亡,是一種極為急性的致命情況。猝死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心源性猝死
指因心臟相關疾病突發,令心臟活動在短時間內完全停止,呼吸及血流即時中斷,患者往往在數秒內失去知覺並迅速死亡。猝死案例中,心源性是常見的原因。
非心源性猝死
與心臟無直接關聯,常見原因包括呼吸道疾病、腦血管疾病、熱衰竭,以及過量攝取酒精或毒品等。
猝死的常見成因
在所有心源性猝死病例中,以冠狀動脈疾病最為常見。其他可能導致心源性猝死的疾病包括:
- 心律不正
- 心臟停頓
- 心肌炎
- 肺栓塞
- 肥厚型心肌病變
- 先天性心臟病
哪些習慣會增加猝死風險?
任何對心臟造成壓力或損害心肌組織的情況,均可能增加猝死風險,尤其是以下不良生活習慣:
- 長期熬夜/睡眠不足
心臟休息不足,增加負荷。
- 過度疲勞
身體長期勞累,心臟容易出現應激反應。
- 精神壓力過大
壓力會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臟負擔。
- 長期吸煙
尼古丁和化學物質會損害心血管健康。
- 酗酒
過量酒精會影響心律和心肌功能。
- 不健康飲食習慣
高油高鹽或加工食品會加重心臟壓力。
這些習慣會加重心臟負荷,提高突發性心跳停止的機率,因此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早進行心臟檢查尤為重要。
誰容易出現心臟猝死?
不論男女,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猝死風險,但確實存在特定高危群組。了解自己是否高危,有助及早留意猝死前兆,並透過適當的心臟檢查及早預防心臟病及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主要高風險人士包括:
1. 男性與更年期後女性
男性患心臟病並因心臟病死亡的風險比女性高,僅在2024年,便有超過3,700名男性因心臟病而死亡。而對女性而言,進入更年期後體內雌激素大幅下降,令心臟保護作用減弱,從而增加冠心病及心臟猝死風險。
2. 有家族心臟病史者
研究發現: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曾患有心肌梗塞,日後出現同類心臟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約1.5倍;若家中有兩位或以上直系親人曾患此病,風險更會上升至約2.4倍。若有家族心臟病史者,應及早接受心臟病檢查,評估是否有血管狹窄、先天性心肌肥厚或心律不整等情況,以預防突發性心臟猝死。
3. 三高與肥胖人士
「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是引致心臟病及心肌梗塞的主要風險因素,而肥胖則是導致三高的原因之一。研究顯示,當 BMI 超過25(即屬於偏重範圍)後,BMI 每增加 1 個 單位,整體死亡風險便會上升約 7至9%。
腹部肥胖尤其需要注意。更年期後婦女也容易因荷爾蒙變化而出現腹部脂肪堆積,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4. 心律不正人士
香港約有七至八萬人受心律不正問題影響,其中以心房纖維性顫動和心室纖維顫動最普遍。若沒有得到適當治療,死亡率將增加兩倍,中風及心臟衰竭風險亦較常人高約5倍及3倍。

心臟猝死無預警?有甚麼猝死前兆?
心臟猝死前身體可能已發出警訊,可能在猝死前一天到一星期間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前兆。及早識別這些警訊對預防猝死至關重要。
- 胸悶
- 心率加快或心律不整
- 心跳過緩 (每分鐘心跳低於50次)
- 暈厥
- 突然全身無力疲倦
- 眼前發黑
- 四肢麻木
- 水腫
- 步伐不穩
不少動患者在病發前沒有明顯前兆,有時第一次出現症狀時已經是心肌梗塞,甚至直接演變成心臟猝死。這類被稱為「靜默型心臟病」的情況,由於缺乏明顯警號,往往容易被忽視。
這種無症狀心肌梗塞在長者及糖尿病患者中尤其常見,因此,即使沒有胸痛或不適,高危人士仍應透過定期心臟檢查,及早掌握心臟狀況,防患未然。
高危人士必做的心臟檢查項目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20歲開始應定期進行心臟病風險評估,包括量度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高風險群人士應考慮以下心臟檢查:
診斷方法 | 主要用途 | 優點與注意事項 |
---|---|---|
靜態心電圖 | 記錄心臟電流變化,診斷心律不整或心肌缺氧。 | 適合初步篩查。 操作簡單快速、無痛、無輻射及非侵入性。 無明顯症狀時,結果一般呈現正常,只有在出現異常心律或不適時,相關問題才較易被偵測到。 |
運動心電圖 | 在跑步機上行走,逐漸增加速度與傾斜度,監測心臟對運動負荷的反應。 | 適合初步篩查。 操作簡單、無痛、無輻射及非侵入性。 藉由運動加大心臟負荷,在氧氣需求量增加的過程中,監測心電圖,評估心臟是否有心肌缺氧或心律不整情況。 |
心臟超聲波 | 利用聲波檢查心臟大小、跳動和瓣膜情況。 | 適合初步評估心臟結構與功能。 操作簡單快速、無痛、無輻射及非侵入性。檢查時間約20-30分鐘。 |
冠狀動脈造影(CTCA) | 準確檢測出冠狀動脈收窄或阻塞的情況,篩查冠心病。同時亦可用於跟進「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 適合疑似冠心病篩查。 檢查快速及無痛,非侵入性。 |
心臟磁力共振掃描(MRI) | 提供心臟和血管的詳細圖像,評估心臟的結構、組織、功能及血流狀況,及幫助醫生診斷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病、心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缺陷等。 | 適合疑似冠心病篩查,有效詳細評估心臟功能與結構。 無輻射、無痛、非侵入性。 |
猝死可以預防嗎?
心源性猝死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的。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和定期心臟檢查,可有效降低心臟病及心肌梗塞的風險,也有助及早發現可能的猝死前兆。
生活習慣改善建議
- 戒煙:避免尼古丁及其他有害物質對心臟造成傷害
- 控制血壓、血糖及膽固醇水平:保持心血管健康,降低心臟病風險
- 保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及腹部脂肪堆積
- 規律運動:促進心臟功能及血液循環
- 健康飲食:減少紅肉和加工食品,多攝取富含 Omega-3 的食物(如三文魚、亞麻籽、沙甸魚)
- 壓力管理:透過冥想、瑜伽或放鬆技巧減少壓力對心臟的負擔
- 充足睡眠:維持每晚 7–8 小時的優質睡眠
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壓力管理及充足睡眠,再搭配定期心臟檢查,可大幅降低猝死及心肌梗塞風險,及早發現猝死前兆,守護心臟健康。
常見問題 (FAQs)
問題1. 心臟猝死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心臟猝死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三類:男性和更年期後的女性、有家族心臟病史者、以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和肥胖等人士。
問題2. 心臟猝死前會有哪些徵兆?
心臟猝死前可能出現的徵兆包括:胸痛或胸悶、呼吸急促、異常出汗、心律不整、暈眩等。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靜默型心臟病」。
問題3. 哪些心臟檢查對預防心臟病最有效?
對於高危人士,最重要的心臟檢查包括:靜態與運動心電圖、心臟超聲波、以及冠狀動脈造影。這些檢查能全面評估心臟功能和冠狀動脈狀況。
問題4. 如何降低心臟猝死的風險?
降低心臟猝死風險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控制三高、戒煙、減重、定期進行心臟檢查等。
資料來源:
1. 衛生防護中心. 健康統計數字
2. 香港遺傳性心律基金會. 「 院外心臟停頓( OHCA )存活率」研究 新聞發佈會
3. 衛生防護中心. 心臟病
4. 衛生防護中心. 男性常見疾病 – 冠狀動脈心臟病
5. 香港港安醫院. 心律不正
6.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Heart Health Declines Rapidly After Menopause
7.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he Southern diet – fried foods and sugary drinks – may raise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What Your Cholesterol Levels Mean
9. Beijing Municipal Health Commission. Weekly First-aid Topic: Focus on prevention for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10. Eric Suni. How Sleep Deprivation Affects Your Heart
11.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12. Ranthe MF, Petersen JA, Bundgaard H, Wohlfahrt J, Melbye M, Boyd HA. A detailed family 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13. WH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14. WHO. 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