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是一種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常見皮膚問題,目前已發現超過150種HPV病毒類型,每種都可能導致不同種類的皮膚疣。你可能注意到自己或身邊的人臉部、頸部、手部或腳部出現了這些突起的小顆粒,但卻不了解它們的本質和處理方法。
事實上,皮膚疣具有傳染性,而且數量可能隨時間從幾粒增加到數十甚至數百粒。HPV病毒喜歡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滋長,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皮膚或帶有病毒的物品而傳播。值得注意的是,疣的潛伏期可長達1至20個月,初期通常不痛不癢,這使許多人忽視了及早治療的重要性。
在本指南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疣的成因、四大常見種類(扁平疣、尋常疣、腳底疣和性病疣)以及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冷凍治療、激光去疣和外用藥膏等。除此之外,你還將了解到如何區分疣與其他皮膚問題,以及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來預防疣的產生和傳播。
文章目錄 (點擊跳轉到相關內容)
- 什麼是皮膚疣?全面認識這種常見皮膚病
- 疣的成因:HPV病毒如何入侵皮膚
- 皮膚疣的四大常見類型
- 如何分辨疣與其他皮膚問題
- 疣的治療方法
- 何時應該就醫?皮膚科醫生的建議
- FAQs
全仁醫美多年來提供專業二氧化碳激光(CO2 Laser)脫疣療程,由專業註冊醫生利用嶄新醫療科技準確根治疣粒,快速復原,安全可靠!
什麼是皮膚疣?全面認識這種常見皮膚病
皮膚疣是皮膚科中最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每天都有不少患者前來求診脫疣。這種良性皮膚贅生物雖然經常被人們忽視,但了解它的本質對於有效治療和預防至關重要。
疣的定義與外觀特徵
皮膚疣(又稱病毒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良性皮膚贅生物。目前醫學界已發現超過150種不同的HPV病毒類型,每種類型都可能導致不同形式的疣。當HPV病毒通過皮膚上的微小傷口侵入表皮基底層細胞後,促使其過度增殖,最終形成局部角化增厚的皮膚病變。
從外觀上看,疣通常呈現為啡黃色或肉色突起的顆粒或硬塊,質地可能粗糙或光滑,具有一定程度的堅硬感。不同類型的疣外觀各異,有些像粗糙的小丘疹,有些則更加平滑。值得注意的是,疣的表面常常可見一些黑色小點,這實際上是供應疣的血管阻塞和硬化所導致的結果。
疣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於面部、頸部、手部和腳部。由於疣具有傳染性,其數量可能隨著時間從最初的幾粒逐漸增加到數十甚至數百粒不等。儘管大多數疣不會引起疼痛,但位於腳底的疣可能因為承受體重壓力而導致不適或疼痛。
疣英文名稱與醫學術語
在英文中,疣通常被稱為”wart”或”verruca”。從醫學術語角度,不同類型的疣有其特定的名稱:
- 尋常疣(verruca vulgaris,common warts):最常見的一種疣,通常出現在手部和指甲周圍,外觀為往外凸起的棕色、粗糙角化的顆粒或斑塊。
- 扁平疣(verruca plana,flat warts):外觀較為扁平、光滑,通常呈肉色或淺褐色,常見於面部和前臂。
- 足底疣或跖疣(verruca plantaris,plantar warts):生長在腳底的疣,因受到壓力而通常比較平坦,且生長較深。
- 絲狀疣(verruca filiformis):細長如絲的突起,常見於頸部和面部。
- 生殖器疣(condyloma acuminatum):俗稱「菜花」,出現在生殖器官部位。
在華語地區,疣還有一些民間稱呼,如「瘊子」或「魚鱗贅」,後者源於過去人們誤以為是處理魚時魚鱗附著在皮膚上所致,但實際上與魚鱗完全無關。
疣是否會自然痊癒?
關於疣的自然痊癒,這是許多患者關心的問題。根據醫學觀察,皮膚疣確實有可能在數月或半年內自然消失,尤其是免疫系統健全的人群。事實上,若不進行治療,大多數類型的疣會在幾個月到幾年內自行痊癒。
自然痊癒的可能性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個人免疫系統的狀況。兒童和青少年的疣通常較容易自行消退,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和免疫系統逐漸成熟,身體能夠更有效地清除病毒。然而,並非所有疣都會自行消失,有些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更長時間。
儘管疣有可能自行痊癒,但如果疣持續不退、引起症狀(如痕癢或痛楚)或影響外觀,則應考慮尋求專業治療。此外,由於疣具有傳染性,及早治療也有助於防止疣傳播到身體其他部位或傳染給他人。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疣的治療尤為重要,因為這類患者的疣往往更難自行消退。
疣的成因:HPV病毒如何入侵皮膚
皮膚上的每一個疣都有其背後的故事——一個微小的病毒如何成功侵入你的皮膚並在那裡建立「殖民地」。了解這個過程不僅能幫助你理解疣的成因,還能讓你更好地採取預防措施。
HPV病毒的種類與傳染方式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是引起皮膚疣的唯一病因。這類病毒家族龐大,目前醫學上已發現超過150種不同的HPV病毒品種,每種病毒品種會形成特定類型的疣。例如,某些HPV病毒品種會導致普通疣,而另一些則引起扁平疣或足底疣。
HPV病毒入侵皮膚的過程相當隱蔽。這些病毒通常透過皮膚上的微小傷口或裂縫進入體內,這解釋了為什麼手指和腳部等容易受傷的部位常常成為疣的溫床。當病毒成功穿透皮膚屏障後,它們會感染表皮基底層的細胞,促使這些細胞過度增生,最終形成我們看到的疣。
值得注意的是,從接觸HPV病毒到疣的實際形成,可能經歷一段漫長的潛伏期。根據醫學觀察,這個潛伏期可長達一年,取決於個人的免疫系統狀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難以追溯疣的確切感染來源。
HPV病毒的傳播途徑多樣,且其傳染力相當強。主要的傳播方式包括:
- 直接接觸:與疣患者的皮膚直接接觸,特別是接觸到患處
- 間接接觸:通過共用帶有病毒的物品,如毛巾、面巾、剃鬚刀、指甲鉗等
- 自體傳播:已感染疣的患者用手抓撓身上的疣,可能將病毒傳播到手指,再經由手指傳染到身體其他部位
此外,HPV病毒喜歡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滋長,如公共泳池、淋浴間或更衣室。在這些環境中,皮膚往往變得濕潤柔軟,更容易受到病毒侵入。因此,在這些公共場所赤腳行走會增加感染風險。
免疫力與感染風險的關係
個人的免疫系統在對抗HPV病毒感染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免疫功能健全的人即使接觸到病毒,也可能因為體內的免疫細胞能迅速識別並消滅病毒而不會發展成疣。相反,免疫力低下的人則更容易受到HPV病毒的感染。
根據研究,以下人群的疣感染風險較高:
- 兒童和青少年: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展成熟
-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的患者:藥物可能抑制免疫功能
- 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的人:如慢性濕疹或牛皮癬患者
- 過度疲勞或精神壓力過大的人:壓力會降低免疫力
- 營養不良者:缺乏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必要營養素
- 懷孕婦女:免疫系統功能暫時改變
國外一項研究指出,大約15%的學生曾患病毒疣,這反映了年輕人群中較高的感染率。此外,免疫力較弱的慢性病患者,特別是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的人士,其感染率也明顯高於普通人群。
當皮膚出現傷口或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時,病毒更容易趁機入侵。這也是為什麼慢性濕疹患者常常同時受到疣的困擾。此時,HPV病毒能夠輕鬆越過受損的皮膚防線,在體內建立感染。
總的來說,維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和完整的皮膚屏障是預防疣感染的重要手段。充足的休息、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以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都能幫助提高免疫力,降低疣感染的風險。
皮膚疣的四大常見類型
根據醫學分類,皮膚疣主要分為四種常見類型,每種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和好發部位。認識這些不同類型的疣,有助於你及早發現並尋求適當的治療方法。
扁平疣:面部與頸部的常見問題
扁平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第2、3、10和28型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問題。顧名思義,這種疣的外觀相當扁平,表面光滑,呈現肉色或淺褐色的小丘疹。扁平疣主要好發於臉部、頸部和手背等部位,外觀有點像粉刺,有時候則呈現塊狀。
這種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們常常群聚生長,有時甚至會沿著刮傷的皮膚呈線狀排列。這是因為扁平疣會隨著碰觸或搔抓而擴散,當你用手抓撓已感染的部位時,病毒可能通過手指傳播到身體其他區域。扁平疣最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展成熟。除此之外,免疫力下降的成人,例如因為生病、壓力過大或作息不正常的人,也容易受到感染。
尋常疣:手指與腳趾的粗糙硬塊
尋常疣是最常見的一種疣,主要由HPV 2和4型引起。這種疣通常出現在手部、指甲周圍和腳趾等部位。尋常疣的外觀特徵是粗糙角質化的顆粒狀或塊狀病灶,顏色可以是皮膚色或灰白色。
與扁平疣不同,尋常疣的表面粗糙,觸感像砂紙一樣。此外,仔細觀察尋常疣,你會發現其表面或內部常常有黑色的小點,這實際上是凝結的毛細血管或微小的血栓,是尋常疣的典型特徵。尋常疣也具有傳染性,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皮膚或與受感染者共用物品(如毛巾或面巾)傳播。
腳底疣:與雞眼的差異
腳底疣(又稱足底疣)是由HPV 1型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變。由於其位置特殊,經常受到身體重量的壓迫,因此腳底疣的表面相對平滑且皮層較厚。很多人常常將腳底疣與雞眼混淆,但這兩種皮膚問題在成因和特徵上有明顯區別。腳底疣是由HPV病毒感染引起,而雞眼則是由皮膚長期受壓或摩擦形成的角質化硬結。腳底疣有傳染性,可能通過接觸或共用個人物品傳播,而雞眼則無傳染性。辨別腳底疣與雞眼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腳底疣表面有許多細小黑點,這是供應疣的毛細血管。相反,雞眼則在中間有一個半透明的小圓點,看起來像一顆眼珠。
性病疣:傳染性最高的類型
性病疣(又稱尖銳濕疣或俗稱「椰菜花」)是由HPV 6和11型引起的一種性傳播感染。這種疣主要出現在生殖器和肛門周圍區域,外觀可以是膚色或棕色的小顆粒,也可以像一顆花椰菜。性病疣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在與患者親密接觸後,感染機率高達65%。根據2021年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患性病疣的男性數目是1,074人,是女性的3.3倍。性病疣的潛伏期為兩週至八個月不等,患者大多數在3個月內確診。雖然性病疣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但約有40%的男性患者會至少復發一次。
如何分辨疣與其他皮膚問題?
當皮膚出現異常增生物時,準確辨別它是疣還是其他皮膚問題非常重要,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治療方法的選擇。以下介紹如何區分疣與幾種常見的相似皮膚問題。
疣 vs 雞眼
雖然腳底疣和雞眼在外觀上十分相似,但它們的成因和特性有明顯差異:
- 成因不同:疣是由HPV病毒感染引起,而雞眼則是由皮膚長期受壓或摩擦形成的角質化硬結。
- 傳染性:疣具有傳染性,可能通過接觸或共用個人物品傳播;雞眼則無傳染性。
- 表面特徵:仔細觀察時,腳底疣表面有許多細小黑點,這是供應疣的毛細血管阻塞形成的;相反,雞眼則在中間有一個半透明的小圓點,看起來像一顆眼珠。
- 形成位置:雞眼常出現在腳部受壓或摩擦處;而疣可以出現在腳的任何部位,不限於與鞋子摩擦處。
疣 vs 粉刺與汗管瘤
扁平疣常被誤認為是粉刺或汗管瘤,尤其是當它們出現在臉部時:
- 汗管瘤:是種良性腫瘤,由小汗腺內的汗管細胞增生所致。直徑約2至3毫米,顏色一般是膚色、棕色或帶點黃色,邊緣形狀不規則。多發生於眼部周圍,也可能出現在上眼皮、前胸、腹部及手臂上方。與疣不同,汗管瘤不具傳染性,成因與遺傳、個人體質、皮膚老化、荷爾蒙等因素有關。
- 粉刺與粟粒疹:粉刺主要是因毛孔閉塞所致,常見於年輕人;而粟粒疹是一種良性的皮膚小型囊腫,囊腫包裹著異常堆積的角質。與疣不同,這些皮膚問題都不是由病毒引起,也不具傳染性。
疣 vs 皮膚癌
有時候,某些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可能與疣相似,需要特別留意以下幾點:
- 黑色素瘤:這是一種高度惡性的皮膚癌。可能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呈現凸起的腫塊。
- 注意「ABCDE法則」:若皮膚有新長出的痣、斑或腫塊,出現以下情況應向醫生求診:變大(Asymmetry)、邊緣不規則(Border)、顏色變化(Color)、直徑增大(Diameter)、進化或變化(Evolution)。
- 警訊徵兆:若皮膚上的增生物持續超過兩週而沒有改善、快速增大、變深、出現痕癢、疼痛、出血或發炎等異常情況,應盡快就醫確認。
辨別這些皮膚問題最確實的方法是諮詢皮膚科醫生的專業意見,切勿貿然自行處理,以免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疣的治療方法
當確診為皮膚疣後,治療方法有多種選擇。治療的目標不僅是去除疣體,還需防止復發和避免疤痕。醫生會根據疣的類型、位置、數量以及患者的個人情況來推薦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外用藥物(疣藥膏、水楊酸)
外用藥物是治療疣最安全且方便的方式。尤其是水楊酸,被認為是目前治療皮膚疣最有效的外用藥物。水楊酸的作用原理是通過腐蝕性破壞軟化受感染的皮膚角質,然後逐漸去除疣體組織。
使用水楊酸時,建議先將患處浸泡於溫水約5分鐘,以浮石輕輕去除粗厚角質,再將藥物塗於患處。值得注意的是,外用藥物較適合用於初期細小的疣,尤其是手部和腳部的疣。因為水楊酸具有腐蝕性,不太適合用於臉部等敏感部位。
冷凍治療疣的原理與流程
冷凍治療使用零下196度的液態氮,將疣組織凍結壞死。這種方法的成功率達60%-70%,特別適合用於單發性病毒疣。
冷凍過程中,醫生會使用棉花棒接觸或冷凍噴槍噴射的方式,對疣進行二至三次冷凍解凍循環。治療後,患處可能形成水泡,約1-2週後自然脫落。治療間隔通常為1-2週,大而厚深的病灶平均需要3-6次以上的治療。
激光去疣的適用情況
二氧化碳激光治療通過氣化疣組織中的水分,從而精準地消除受感染的細胞。這種方法尤其適合面部、頸部的扁平疣,以及對其他療法無效的頑固疣。治療前會塗抹麻醉膏,然後醫生使用激光設備氣化疣組織。傷口結痂後會自動痊癒,通常不會留下疤痕,復發率較低。激光治療的有效率可達70-90%。
電灼與手術切除的選擇
對於體積較大或深入的疣,電灼和手術切除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電灼治療使用高頻電流燒灼疣組織,然後用刮匙將組織刮除。這種方法的有效率約為65-85%。
手術切除則直接移除疣組織,有時需要縫合傷口。雖然這些方法可以一次性徹底清除疣,但傷口可能較深,復原期較長,並有留下疤痕的風險。
選擇何種治療方法時,應綜合考慮疣的特性和個人情況,最好諮詢專業皮膚科醫生的建議。
扁平疣治療方法詳解
扁平疣因數量多且常見於面部,治療方法需要特別謹慎。多數患者關心的不僅是去除疣的效果,還有治療後是否會留下明顯疤痕或色素沉澱。根據皮膚科專家的經驗,選擇適合面部的治療方式並做好術後護理,能有效降低這些風險。
適合面部的治療方式
面部皮膚較為敏感,因此治療扁平疣時需要選擇更為精準、傷害較小的方法。目前用於面部扁平疣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
- 二氧化碳激光脫疣:這是目前最常用的面部扁平疣治療方法,波長為10600nm的激光能精準地將疣氣化清除,避免破壞周邊正常皮膚。治療前,醫生會先在患處敷上麻醉藥膏,大幅度降低治療時的痛感。通常只需1至2次治療就能達到顯著效果。
- 電灼刮除:適用於數量龐大的面部扁平疣,醫生能在短時間內大量清除疣體。此方法能較精準處理,創傷面積控制得細小,復原較快。
- 免疫療法:相較於直接破壞性治療,免疫療法更為溫和。通過外用藥物或口服藥,誘發身體免疫反應來殺死病毒。一旦免疫力被誘發,扁平疣會在約兩週內消失,且不會留下疤痕或色素沉澱。
- 外用A酸:除了代謝角質外,也可引發輕微的發炎反應,有助於扁平疣治療。
脈衝染料雷射:透過破壞供應病毒養分的血管,讓病毒因失去養分而死亡。
如何避免色素沉澱與疤痕
治療後的護理對避免色素沉澱與疤痕形成至關重要:
- 做好防曬:傷口對紫外線的抵抗力較弱,應避免傷口直接暴露於陽光下。
- 適當保濕:促進傷口癒合,但要選擇無刺激性的產品。
- 溫和清潔:手術後可正常洗臉,但應使用溫和的潔面產品,避免磨砂洗臉奶。
- 避免過早化妝:傷口結焦前應避免化妝,以防感染。復原後建議更換新的化妝品,徹底消毒化妝刷具,減少復發機會。
- 減少高溫活動:避免劇烈運動、高溫瑜伽、蒸浴、桑拿等活動,以免影響傷口癒合。
總之,面部扁平疣治療極具挑戰性,治療方法需根據疣的數量、位置以及個人情況而定。患者需要有耐心,配合醫生指導,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疣治療後會復發嗎?
對於許多患者來說,接受疣治療後的一個主要疑慮就是:「這些惱人的皮膚問題是否會再次出現?」事實上,皮膚疣在治療後確實有復發的可能性。了解復發的原因及如何降低復發風險,對於徹底解決疣的問題至關重要。
復發的常見原因
疣之所以難以徹底治癒,主要有幾個關鍵原因:
首先,治療時可能未能完全清除疣病毒。例如,當激光治療範圍較小時,可能會有「漏網之魚」潛藏在患處周邊或皮膚深處,導致治療後再次爆發。此外,冷凍治療通常需要多次進行,如果患者未能堅持完成全部療程,也會增加復發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者可能同時感染多種HPV病毒型別,治療時若只針對其中一種,其他潛藏而未被處理的疣便可能在日後發作。HPV病毒的潛伏期較長,即使表面看不見疣,病毒仍可能存在於皮膚中,在治療後於相同或不同部位再次出現。
另一個常見原因是再次接觸被污染的物品。治療後如果接觸到帶有疣病毒的化妝品、瑜伽墊、毛巾或拖鞋等,便有機會重新感染。有些患者可能會觸碰自己的疣,然後觸摸身體其他部位,造成病毒擴散。
免疫力與生活習慣的影響
個人免疫力與生活習慣對疣的復發有著直接影響:
免疫力較弱的人士(如愛滋病、糖尿病患者)復發風險顯著較高。研究顯示,正在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也容易經歷疣的復發,因為他們的身體難以有效對抗HPV病毒。有些人可能先天對某些HPV類型的免疫力較弱,難以避免反覆感染。
關於生活習慣,有一個真實案例值得參考:一位因長年工作熬夜而免疫力下降的患者,在數個月間長了很多顆病毒疣。然而,當他調整作息型態,提升免疫力後,疣竟然在短短數週內轉紅發炎(身體免疫反應攻擊病毒),然後全部脫落乾淨。
要預防疣復發,應採取以下措施:保持良好個人衛生,養成回家後洗手的習慣;避免赤腳進入公共場所如健身室、游泳池和桑拿室;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避免搔抓或碰觸患處;通過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定期運動增強免疫力。
何時應該就醫?皮膚科醫生的建議
雖然大多數疣可能會自行消退,識別需要專業醫療干預的情況同樣重要。皮膚科醫生建議,某些特定情況下,應該及時就醫諮詢專業意見,而非繼續等待自然痊癒或依賴自我護理。
疣數量快速增加時
當疣的數量在短時間內明顯增多,這通常是一個警訊,表明你可能需要專業醫療幫助。疣具有傳染性,最初可能只有幾粒,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逐漸發展至數十甚至數百粒不等。此種情況下,及早求診能有效阻止疣的進一步擴散。
若發現疣面積不斷擴大且未出現消退跡象,皮膚科醫生強烈建議盡快尋求專業治療。特別是當疣出現在新的身體部位,或者原有的疣開始呈現放射狀擴散時,這可能意味著病毒正在進一步傳播。
患者如果嘗試過藥局購買的水楊酸貼布等外用藥物,但症狀仍然沒有改善,也應該考慮尋求醫生幫助。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使用酸類物質可能導致皮膚泛白、糜爛和疼痛,因此自行用藥時間不宜過長。
出現疼痛或影響外觀時
疣引起的不適感是就醫的重要指標。當疣引起痕癢或痛楚時,尤其是腳底疣導致行走疼痛,應考慮接受專業治療。此外,若疣出現紅腫、流膿等感染徵兆,或更嚴重的流血、發燒症狀,應立即向皮膚科醫生求診。
對於面部或其他明顯部位的疣,尤其是扁平疣,由於數量可能高達數十至數百粒,嚴重影響外觀和心理健康,也是就醫的重要理由。有些疣形狀異常或顏色深沉,甚至可能被誤認為皮膚癌,這種情況下專業診斷尤為必要。
最後,即使完成脫疣治療後,也應按照皮膚科醫生的建議進行傷口護理,確保傷口迅速痊癒。若術後發現任何異常情況,如傷口持續發炎或疼痛加劇,應盡早回診。對於免疫力較弱的人群,包括兒童、長者、糖尿病患者、孕婦或長期服用類固醇的病人,由於更容易感染HPV病毒,應更加警惕疣的症狀變化。
FAQs
Q1. 如何預防皮膚疣的感染?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赤腳進入公共場所如游泳池和淋浴間,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如毛巾和指甲鉗。此外,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性病疣的感染風險。
Q2. 所有的疣都是由HPV病毒引起的嗎? 是的,所有的皮膚疣都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目前已發現超過150種HPV病毒類型,不同類型會導致不同種類的疣。
Q3. 為什麼有些人容易長疣? 個人免疫力在抵抗HPV病毒感染中扮演關鍵角色。免疫力較弱的人,如兒童、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更容易感染HPV病毒而長出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均衡的飲食有助於增強免疫力。
Q4. 如何避免疣的傳播? 避免直接接觸患處,不要搔抓或觸摸疣。使用個人物品時要分開,尤其是毛巾和拖鞋等。對於生殖器疣,應格外小心,因為其傳染性較高。
Q5. 什麼情況下應該就醫治療疣? 當疣的數量快速增加、出現疼痛或感染徵象、影響外觀或生活質量時,應及時就醫。此外,如果自行使用外用藥物後症狀沒有改善,也應考慮尋求專業醫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