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脏癌被医学界称为「沉默的杀手」,这并非没有原因。当患者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时,疾病往往已经发展到晚期阶段。因此,我们常看到胰脏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然而,了解胰脏癌的症状、原因和病征,对于提高早期发现的可能性至关重要。事实上,胰脏癌的预防与及早检查对高风险族群尤为重要。此外,即使胰脏癌末期的存活率较低,但随着医学的进步,治疗选择也在不断扩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为什么胰脏癌如此难以早期发现,以及哪些症状值得我们特别警惕。我们还会讨论现有的检查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降低罹患胰脏癌的风险。
文章目录 (点击跳转到相关内容)
- 胰脏癌为何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 早期症状不明显的原因
- 高风险族群应定期检查
不要等到出现症状再行动。早期检查是对抗胰脏癌的关键。立即安排健康检查,了解您的风险。
胰脏癌为何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胰脏癌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关键在于当患者发现疾病时,通常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香港,胰脏癌被视为隐形杀手,因为初期患者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根据统计,高达80%的胰脏癌患者确诊时已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期,此时患者普遍存活率仅为3至6个月。此外,即使15%有机会开刀的病患,仍有80%的人术后会复发。
胰脏的位置
胰脏位于腹腔深处,呈灰红色、细长,横卧于腹后壁和胃后方。重约90克,外披结缔组织。胰头位于十二指肠弯内,胰体占据大部,胰尾延伸到脾。因为它「躲藏」在胃后面,且有几条主要血管在附近环绕,使得检查变得困难。
胰脏的功能
胰脏在人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有双重功能:
功能类型 | 详情 |
---|---|
外分泌功能 | 每天制造约1200~1500c.c.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经由胰管送至十二指肠,帮助分解类固醇、蛋白质和脂肪。 |
内分泌功能 | 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控血糖水平。 |
因此,胰脏一旦出现问题,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消化系统和血糖调节的异常。
早期症状不明显的原因
胰脏癌在早期阶段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胰脏位于腹腔深处,当肿瘤较小时,不会对周围组织产生明显压迫。此外,胰脏癌的成因至今还不能很确定,但一般风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胰脏炎、抽烟、酗酒和胰脏癌家族史等。
值得注意的是,单凭临床腹部检查很难在早期检测到病情。一般的腹部超声波检查无法全面侦测胰脏是否有病变,需以磁振造影(MRI)或电脑扫描才能一窥胰脏的全貌。这也是为什么胰脏癌被称为「隐形杀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脏癌的常见症状与病征
早期识别胰脏癌的症状对于提高生存机会至关重要,但由于症状常不明显或与其他疾病相似,诊断往往滞后。以下是胰脏癌最常见的五种症状与病征,了解这些警讯有助于及早就医。
高风险族群应定期检查
胰脏癌的高风险族群主要包括:
- 60岁以上年长者
-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50岁后新诊断者
- 有家族遗传史,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两位以上罹患胰脏癌者,风险增加18倍
- 慢性或遗传性胰脏炎患者
高危人群应定期接受影像检查,如电脑断层(CT)或磁振造影(MRI)。然而,目前医学界尚未有标准化的胰脏癌筛查程序,对一般人群进行例行性筛检效益不大。如果发现上述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及早就医,与医生讨论适合的检查方案。
胰脏癌确实是一个令人畏惧的「沉默杀手」,然而,通过了解其特性和风险因素,我们仍能采取积极措施面对这一挑战。尽管目前诊断困难重重,但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早期发现的可能性正在逐步提高。
FAQs
Q1. 胰脏癌为什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 胰脏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因为它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由于胰脏位于腹腔深处,小肿瘤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明显压迫,导致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
Q2. 胰脏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胰脏癌的常见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体重快速减轻、上腹部或背部疼痛、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以及糖尿病突然恶化或新发糖尿病。然而,这些症状通常在疾病晚期才会出现。
Q3. 为什么胰脏癌难以早期诊断?
- 胰脏癌难以早期诊断的原因包括:缺乏有效的筛检工具、胰脏位置深藏使常规影像检查难以发现早期肿瘤、症状不明显或与其他疾病相似导致患者延迟就医,以及肿瘤扩散速度快。
Q4. 哪些人群属于胰脏癌的高风险族群?
- 胰脏癌的高风险族群包括:60岁以上年长者、糖尿病患者(特别是50岁后新诊断者)、有胰脏癌家族史的人、慢性或遗传性胰脏炎患者,以及长期吸烟者。这些高风险群体应考虑定期进行胰脏检查。
Q5. 如何降低患胰脏癌的风险?
- 降低胰脏癌风险的方法包括:采取低脂肪和低糖饮食、多食用水果和蔬菜、选择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可以考虑进行基因检测以评估风险。同时,高风险群体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参考文献
- 香港癌症基金会: 胰脏癌 https://www.cancer-fund.org/blog/pancreatic-canc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