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预警信号:认识乳癌症状及预防方法【2025完整指南】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根据2022年统计,全球约230万妇女被诊断患乳癌,67万人因此死亡。香港乳癌情况同样严重,是本地女性最常见癌症之一,死亡率上升,位列十大致命癌症。本指南介绍乳癌特征、初期症状、风险因素及检查方法,帮助识别预警信号并了解不同期数治疗选项。虽大多数乳房肿块为良性,但如发现硬块,建议立即寻求专业乳癌诊断及医疗服务。
2025年7月03日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根据2022年统计数据,全球有230万名妇女被诊断患乳癌,约67万人死于乳癌。在185个国家中,有157个国家将乳癌列为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统计显示乳癌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在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每12名妇女中有1人在其一生中被诊断患乳癌,每71名妇女中有1人死于乳癌。香港的乳癌发病情况同样值得关注,乳癌是本地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属于十大致命癌症。

本指南将介绍乳癌特征、初期症状、风险因素及检查方法,协助识别潜在的乳癌预警信号,并了解不同期数的治疗选项。虽然大部分乳房肿块属良性,但发现任何异常现象,如乳房出现硬块,建议寻求专业乳癌诊断及医疗服务。

文章目录 (点击跳转到相关内容)

  • 成因与高风险族群
  • 乳癌早期症状识别要点
  • 乳癌检查方法
  • 主要治疗方式
  • FAQs

不要等到出现症状再行动。早期检查是对抗乳癌的关键。立即安排健康检查,了解您的风险。


乳癌定义与形成过程

乳癌是由乳腺细胞失控分裂和生长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女性乳房主要由乳腺组织、乳管、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属于可制造和分泌乳汁的腺体器官。乳癌发生位置分为两大类:

  • 导管癌:发生在乳管内,属较常见类型
  • 小叶癌:形成于乳小叶

乳房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结,乳癌细胞可透过这些通道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包括骨头、肺脏、肝脏和脑部等远端器官。大多数乳房肿块属良性,不会扩散到乳房以外的区域。然而,某些良性肿瘤可能增加日后罹患乳癌的风险,发现任何乳房异常应及时接受医疗评估。

全球乳癌发病现况

乳癌是全球第二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女性中最普遍的癌症。 2022年全球统计数据:

  • 新发病例:230万例
  • 死亡病例:67万例
  • 预计2050年:新增病例将达320万,死亡病例110万

发病率最高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和北欧 死亡率最高地区: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西非,主要因医疗资源匮乏,患者无法获得及时有效治疗。

香港乳癌统计

2022年女性乳癌新症5,182宗,占香港女性癌症新症总数28.6%。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8岁,每十万女性约有130宗新增个案。乳癌是香港女性第三位致命癌症,仅次于肺癌和大肠癌,2023年导致834名女性死亡。


成因与高风险族群

多种因素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风险。了解这些风险因素有助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乳癌成因复杂,医学界目前未能确定单一致病原因。
遗传与家族史的影响
基因遗传是乳癌发生的已知风险因素。研究显示:

  • 约5-10%的乳癌病例与遗传有关
  • 一级亲属(母亲、姊妹或女儿)患有乳癌时,罹患风险增加一倍
  • 亲戚越早发病或有两侧性乳癌,风险更高

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遗传性乳癌基因。携带BRCA1突变的女性在70岁前患乳癌风险为46-85%,BRCA2则为43-84%。香港约84%的乳癌患者并无家族史。
荷尔蒙与生育史的关联
体内女性荷尔蒙水准与乳癌风险密切相关:

  • 初经早(12岁前)和停经晚(55岁后)的女性风险较高
  • 从未生育或30岁后才生第一胎的女性风险较高
  • 未曾哺乳的女性罹患机率较高

相较于30岁后才生第一胎的女性,20岁前生育第一胎的女性患乳癌风险低50%。长期服用荷尔蒙补充剂和避孕药也可能增加风险。
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
不健康生活习惯是重要风险因素。肥胖与乳癌关联明显:

  • BMI大于25时,风险增加17%
  • BMI大于30时,风险增加37%
  • BMI大于35时,风险增加近60%

规律运动习惯的女性,罹患乳癌机率比不爱运动者低2至4成。每周多运动1小时,约可降低6%罹患机率。饮酒、吸烟和高脂饮食也会增加风险。
环境荷尔蒙暴露、塑化剂等化学物质被视为可能的风险因素。
硬块位置与风险关联
乳癌最常见症状是乳房出现硬块,通常为单侧乳房产生一硬而实质性、相对较不移动、可能不痛且轮廓不规则的肿块。年龄是影响乳癌硬块恶性机率的因素,30岁以下女性的乳房硬块属恶性机会较低。


乳癌早期症状识别要点

Breast Cancer Awareness
大多数乳癌在早期阶段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在疾病进展后才发现异常。识别这些早期预警信号对治疗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乳癌预警信号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发现异常症状时,及早检查至关重要。本指南列出八大乳癌预警信号,帮助您识别潜在问题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评估。

症状 描述
1. 无痛性乳房硬块 乳房硬块是最常见症状,无痛性肿块尤需注意。虽约90%为良性,但月经后持续存在时应就医检查。
2. 乳房形状或大小改变 对称乳房出现大小变化或不对称,肿瘤可能影响悬韧带导致变形或凹陷。
3. 乳头凹陷或异常分泌物 后天性乳头凹陷或带血/深黑色分泌物,特别是单侧持续发生,需高度警觉。
4. 乳房皮肤橘皮样变化 癌细胞阻塞淋巴管导致橘子皮样变化,皮肤变硬、紧绷或颜色改变属异常。
5. 腋下淋巴结肿大 持续数周未消退的硬质淋巴结,可能与乳癌转移相关。
6. 乳晕或乳头皮肤变色 红疹、脱皮或苔癣化变化可能是柏哲氏症征兆,单侧持续性问题需就医。
7. 单侧乳房持续肿胀 突然肿胀且伴随疼痛可能是发炎性乳癌征兆,虽罕见(2%)但侵袭性高。
8. 乳房局部发热或红肿 广泛发红、发热未抗生素改善,可能是发炎性乳癌,需粗针切片诊断。

出现这些症状不一定代表患有乳癌,但若持续存在,
建议立即寻求专业医疗评估,确保及早发现和治疗。

立即预约检查


乳癌检查方法

定期进行乳癌检查是发现早期乳癌的重要措施。不同检查方法各有特点,结合自我检查与专业医疗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乳房自我检查

医生建议20岁以上女性每月进行乳房自我检查。未停经者应在月经开始后第7至10天进行,停经者则选择每月固定日期。自我检查包括以下步骤:

  • 站在镜前观察乳房形状、大小变化,检查皮肤是否有皱纹或凹凸不平
  • 用手指在乳房上作小圆圈按摩动作,从外侧向内检查至乳头,包括腋下区域
  • 比较两侧乳房,注意是否有异常变化

乳房X光造影

乳房X光造影是唯一被证实可降低乳癌死亡率的筛检方式。此技术使用低剂量X光透视乳房,能发现肉眼看不见或手摸不到的乳房异常,特别是微钙化点。

香港中文大学朱昭颖教授建议妇女自40岁起每两年接受乳房检查。政府补助45至69岁女性每两年免费接受乳房摄影检查,二等亲内有乳癌家族史者可提前至40岁。

乳房超声波检查

乳房超声波利用声波反射原理检查乳房内肿块,特别适合乳房密度高的女性。东方女性乳腺较致密,40岁以下通常选择超声波检查,40岁以上则建议乳房摄影与超声波并用。

磁力共振检查

磁力共振(MRI)是无辐射的高灵敏度检查方法,对高风险族群特别有价值,能侦测乳房X光造影无法发现的小肿瘤。然而成本较高,一般不作常规筛检。

组织检查

影像检查发现可疑病灶时,需要进行组织检查确诊。细针穿刺在不需麻醉情况下,直接用针筒抽取肿瘤细胞样本。粗针组织切片需局部麻醉,但能提供更准确诊断,并能辨别是否为原位癌或侵袭癌。

检查时机安排

乳房自我检查应在月经结束后七天内进行,此时乳房较不受荷尔蒙影响。根据风险程度建议检查频率:

  • BRCA1/2变异携带者等高风险人士:每年进行乳房X光造影检查
  • 中等风险人士(如有家族病史):每两年一次
  • 一般女性44-69岁:每两年检查一次

乳癌期数及治疗方案

乳癌确诊后,医生会进行分期评估,此步骤对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关键意义。了解乳癌期数及相应治疗选项对患者及家属十分重要。

期数 描述
第0期 原位癌,癌细胞局限在乳腺管内,未侵入周围组织
第1期 肿瘤直径小于2公分,无淋巴结转移
– 1A期:肿瘤小于2公分
– 1B期:肿瘤小于2毫米,淋巴结有微小癌细胞聚集
第2期 肿瘤2-5公分,或有1-3个腋下淋巴结转移
第3期 肿瘤大于5公分,或扩散至4-9个淋巴结,或侵犯胸壁和乳房皮肤
第4期 癌细胞转移至远处器官,如肺、肝、骨或脑

主要治疗方式

Breast Cancer Awareness

手术治疗

手术是乳癌治疗的基础。早期乳癌可选择乳房保留手术,晚期或肿瘤较大则需全乳房切除。淋巴结廓清协助正确分期和后续治疗规划。

化学治疗

化疗可于手术前进行(前导性化疗)以缩小肿瘤,或手术后进行(辅助性化疗)降低复发风险。第二期以上或淋巴结有转移者通常需要化疗。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常配合乳房保留手术,研究证实效果与改良型乳房切除术相当。手术后若肿瘤大于5公分或多个淋巴结转移,建议接受放疗。

荷尔蒙及标靶治疗

荷尔蒙治疗

适用于荷尔蒙受体阳性患者,约三分之一患者有效。具有动情激素及黄体激素接受体者,效率高达八成。停经后妇女可使用芳香酶抑制剂,未停经者以他莫昔芬为主。

标靶治疗

针对特定乳癌亚型,HER2阳性乳癌可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荷尔蒙受体阳性且HER2阴性的晚期乳癌,抗荷尔蒙治疗合并CDK 4/6抑制剂能提升存活时间至63.9个月。


乳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定期乳房自我检查是基本的健康管理措施。发现无痛性肿块、乳房形状变化、乳头异常或皮肤橘皮样变化时,建议寻求医疗评估。 40岁以上女性应按医生建议接受定期乳房X光摄影检查,有家族史的女性尤其需要关注。了解个人风险因素同样重要。基因遗传、荷尔蒙水准、生育史及生活习惯都可能影响乳癌风险。虽然某些风险因素无法改变,但维持健康体重、规律运动、限制酒精摄入等生活方式调整有助降低患病风险。

乳癌的预防和治疗需要提高健康意识、定期检查、健康生活方式及适时医疗咨询。早期发现和治疗是乳癌管理的关键要素。


FAQs

Q1. 乳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 乳癌早期症状包括无痛性乳房硬块、乳房形状或大小改变、乳头凹陷或异常分泌物、乳房皮肤出现橘皮样变化、腋下淋巴结肿大等。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Q2. 哪些因素会增加患乳癌的风险?

  • 增加乳癌风险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如BRCA1/2基因突变)、家族病史、荷尔蒙水准变化、生育史(如未生育或晚育)、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肥胖、缺乏运动、饮酒)等。了解自身风险因素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

Q3. 乳癌自我检查应该如何进行?

  • 乳癌自我检查包括三个步骤:首先,站在镜前观察乳房形状和皮肤变化;其次,用手指在乳房上做小圆圈按摩动作,从外侧向内检查至乳头,包括腋下;最后,比较两侧乳房是否有异常变化。建议20岁以上女性每月进行一次自检。

Q4. 乳癌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 乳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如乳房保留手术或全乳切除术)、化疗、放疗、荷尔蒙治疗和靶向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会根据乳癌分期、类型和患者个人情况而定。早期乳癌的治疗成功率较高。

Q5. 如何降低患乳癌的风险?

  • 降低乳癌风险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体重、定期运动、限制酒精摄入、避免吸烟、均衡饮食、适度哺乳等。此外,定期进行乳房自检和接受专业乳癌筛查(如乳房X光摄影)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于高风险人群,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预防性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 – 乳腺癌概况: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2. 香港癌症基金会 – 乳腺癌:https://www.cancer-fund.org/breast-cancer/
  3. 联合国新闻 – 乳癌相关报导:https://news.un.org/zh/story/2025/02/1136346
  4. 香港癌症资讯网 – 乳腺癌:https://www.cancer.gov.hk/breastcancer
  5. 香港卫生署 – 乳腺癌健康专题: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5/53.html
  6. 香港防癌会 – 女性相关癌症:https://www.hkacs.org.hk/ufiles/Womenrelatedcancers.pdf

隐藏
5-7 月精选体检
请选择联系方式
WhatsApp真人客服 人工貼心服务

您能够在此和我们进行即时聊天,查询健康和疾病资讯,并了解我们的体检产品如何帮助你,请输入您的名字并接受我们的服务条款和私隐政策以开始。

24/7解答疑难